11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北京近100余万人次城市体检人群体质健康质量指数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王瑜在发布会上表示,在2006~2022年的17年间,受检人群体质健康质量指数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均较为稳定,但BMI(身体质量指数)、血压、血尿酸、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等心脑血管慢性病相关指标仍需加强。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王瑜介绍,该报告从身体形态与基本功能、日常活动适应能力、心脑血管及内分泌功能、肝肾功能、免疫状态五个维度得到每个人各自的体质健康质量指数得分,范围为0~100,指数数值越大,反映健康状况越好。
报告显示,2006~2022年的17年间,北京30岁及以上受检人群心脑血管及内分泌功能得分相对稳定,通过对8个与非传染性疾病高度相关的指标进行单项分析,在过去17年里,北京30岁及以上体检人群的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得分相对稳定;甘油三酯的得分呈上升趋势;BMI、血压、血尿酸的得分呈下降趋势;胆固醇得分虽然早期有所上升,但后期呈下降趋势;低密度脂蛋白得分虽然早期有所上升,但后期呈下降趋势,2019年后又有所上升,慢性病防控的压力依然很大。
“BMI得分下降意味着超重和肥胖问题的显化,血压和血尿酸指标分数的下滑可能预示着高血压、高尿酸血症乃至痛风等疾病风险的上升。”北京胸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张健表示,这些生理指标的变化反映出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肉禽蛋奶等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的过度摄入,以及运动时间的显著减少,都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率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从而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需要社会大众高度重视、早期预防、积极应对。 “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的体检筛查是慢病防控的最主要方法。”北京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副主任医师郝东侠介绍,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行为的养成,以及利用现代医疗技术手段进行早期筛查和干预,都能有效预防慢病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