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郝晓宁研究员作主旨演讲(主办方供图)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以及人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围绕健康养老与健康养生两方面形成的康养产业体系,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开始在我国蓬勃发展。
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养产业涉及医疗、康复、旅游等多个方面,形式多元的中医药和康养产业之间的关系紧密。据赛迪顾问《2023-2024年中国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医药健康产业稳步发展,产业规模超2.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0.5%。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突破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5%。
近日,以“中医药赋能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康养中国论坛在京召开。在论坛环节,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郝晓宁研究员以“大健康理念下的康养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为主题发表演讲。
“当下是康养产业发展的最好时机。”郝晓宁表示,康养产业发展融合一二三产业,相关产业链可以延伸出许多经济增长点,温泉疗养等各具特色的中医药康养产业园独具魅力,使我国古老的中医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总体来看,目前中医药康养产业正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存在发展粗放、基础薄弱等特点,面临市场缺乏规范,产业化基础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多方面的问题。郝晓宁表示,做大做强中医药康养产业还需在标准建设、品牌塑造、技术应用和市场管理等方面努力。
中医药为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以下简称《老年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老年人中自报患有慢性病的占80.0%。
慢性病涉及人数多、防治周期长,是我国今后将要长期面对的公共卫生挑战。郝晓宁表示,中医药契合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刮痧、拔罐和八段锦等保健治疗,在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将会换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作为建设健康中国、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一环,发展康养产业在保障国民健康福祉,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郝晓宁指出,中医药的源头是农业,中医药的落脚是医疗保健等服务业,第三产业更好发展离不开第二产业,中药材现代化加工帮助第三产业更好升级,“康养产业发展是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该产业和中医药之间的关系密切。”
《老年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老年人中低龄(60-69周岁)老年人占56.2%,中龄(70-79周岁)老年人占30.4%,高龄(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占13.4%。郝晓宁表示,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会更加长寿,当下60多岁的老人更加具有健康活力,更愿意为健康投资。
银发人群对健康的重视,激发了巨大的市场潜力。郝晓宁认为,银发人群在健康领域的投资,减轻了无数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给社会创造了很大价值,横向来看,银发人群的种种需求,会把养老、旅游、互联网、分子基因等产业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出许多新业态。“也会在劳动力市场中培育出新行业。”
做大做强中医药康养产业势在必行
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我国首部“银发经济”政策文件《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9月23日,江苏省印发《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瞄准产业链高端环节,培育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银发经济产业集群。统筹全省银发经济发展布局,培育一批银发经济细分行业特色园区,积极创建国家银发经济产业园区。
11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提出推动全省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中医药康养理论和技术创新,提升中医药学科建设水平,推动中医诊断、中药药理、药剂方剂等领域创新突破。
郝晓宁指出,中医药康养基地实际上是中医药和康养产业的结合,不同地方拥有不同的文化地理环境,因此中医药康养产业基地各具特色,该产业基地中包含中医药康养旅游、中医药文化旅游和中医药研发等不同业态。
据介绍,当前中医药康养产业基地具体可分为种植类、产业园类、中医院类、综合体类、文化疗愈类、景区类和博物馆类。不同类型的产业基地结合了当地特色,方便当地百姓更好熟悉中医药及中医药文化,产业基地把康养的理念贯彻到了日常的衣食住行中。
另一方面,我国中医药康养产业结构不够健全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郝晓宁表示,目前我国中医药康养产业发展面临着市场化产业化不足,专业队伍缺乏、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集群需要各个部门协同推动,在规划时要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产业布局层面要主动适应百姓需求,现代技术在中医领域的应用要考虑到普适性,中医药在宣传层面也要做到规范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