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实战求创新,大学生如何把握银发经济新机遇?北体教授: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需求

财经网 2024/12/10
导语

“(人才培养)尤其重视人才技术基因的培育,下大力气解决长期以来制约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发展的技术素养不高问题。”

李岭涛2

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岭涛介绍大赛基本情况(主办方供图)

近年来,随着银发经济蓬勃发展,养老领域的新业态不断涌现。

随之而来的全新职业需求,在满足全社会日益增加的养老需求的同时,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

公开信息显示,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相关政策引导,许多商业银行纷纷加大对养老金融业务的布局,并探索推出养老服务专属品牌。在这过程中,提前培养和储备养老金融专业人才成为业内关注重点。

人才是养老事业发展的根本,拓宽人才来源渠道,才能引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12月5日,首届“四季青杯”大学生新兴业态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在京举行。《财经新康养》在现场注意到,重实战求创新是本次大赛的重要导向。

“银发经济正在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片蓝海。”会后,大赛组委会副主任、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岭涛向《财经新康养》表示,银发人群在总人口中的占比非常大,银发人群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不容忽视,整体来看银发人群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在帮助银发人群提高媒介素养能力方面,“大学生们必然是大有可为。”

“学生的时间是相对有限的,要尽量减少他们的无用功。”李岭涛表示,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前提取决于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市场中实战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建立起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对接和反馈机制,确保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

银发经济成为就业增长点

10月11日,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较2013年的14.9%逐年递增。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银发经济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发展银发经济,既关乎民生需求,更孕育经济发展机遇。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预测,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大约7万亿元,2035年将达到30万亿元。该产业具备长达数十年清晰、稳定的成长逻辑和行业红利。

伴随着养老服务需求的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市场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日报》曾撰文表示,接下来,要坚持问题导向,多角度施策,全方位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增加源头供给,强化人才培养,提升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通过大力发展养老服务职业教育,支持职业院校开设养老护理、养老服务与管理、康复、老年营养等相关专业,优化专业布局,扩大招生规模。

此外,要推动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层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加大对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相关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为养老服务行业培养输送更多高层次人才。

为推动老龄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养老服务体系的品质,11月22日华东师范大学充分发挥老龄研究多学科、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优势,整合校内外相关政府、机构和学科资源,成立“老龄研究院”。

“银发老人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强,这代表着他们的潜在消费能力要超过其他人口群体。”李岭涛向《财经新康养》表示,在万物皆媒时代,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媒介,银发人群的媒介思维和媒介使用习惯相对固化,大学生在帮助银发人群适应新传播环境的过程中大有可为。

人才培养要顺应市场需求

今年8月,更新后的我国青年失业率(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升至18.8%,达到今年以来高点。

在全球青年失业率已降至15年来低点—13%左右的时候(国际劳工组织2023年全年平均值),我国8月青年失业率数据明显高于经合组织(OECD)最近月份(7月)11.2%的平均水平。

今年9月末,中央出台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24条意见(以下简称24条意见),把高质量充分就业放到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并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24条意见明确,培育就业扩容提质新动能。开辟康养就业新领域,发展银发经济,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休闲、食品等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的就业增长点。

李岭涛在接受《财经新康养》专访时表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封闭,更偏向于尽可能给学生灌输更多知识,这导致学生能力与实践要求存在一定距离,最终使学生素质和实践要求存在错位,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

市场导向的务实作风,也在成为企业和职场人的共同追求。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雇佣关系趋势报告—新质职场重构增长路径》(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新质职场中,学历光环逐渐暗淡,务实主义正在重塑职场风尚。

报告指出,企业更看重数字技能和软技能,企业在招聘和培训中进一步向数智人才倾斜。职场人也表现出强劲的内驱力,积极追求技能进阶。特别是年轻一代,对新技术新工具的接纳度高,是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先锋。

“(人才培养)尤其重视人才技术基因的培育,下大力气解决长期以来制约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发展的技术素养不高问题。”李岭涛告诉《财经新康养》,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通过“推倒四面墙,迎来八面风”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内外等各方面的资源,实现文科与理工科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学界与业界的共促,“人才培养应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实战,通过实战缩短学生课堂能力向实际能力转化的周期和时间。”

编辑: 于怡朗

相关新闻